张硕文配资炒股平台皆 3月29日晚,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车祸,导致车内3个年轻生命不幸离世。公开信息披露,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,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进入人驾状态,3秒后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,引发严重车祸。 截至目前,事故原因及责任认定还在调查中,但这起事故却把“智能驾驶”推上热搜。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,我国部分车型的高速公路NOA(领航辅助驾驶)和自动泊车,功能已从“能用”迈向“好用”,少数车型的城市NOA也开始进入实用阶段。这表明我国在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广上又一次走在世界前列,并在全球汽车智能化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。 然而需要厘清的是,智能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。L0—L5是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设定的汽车驾驶自动化级别,按照车辆的功能以及控制权/责任的归属进行划分,从L0无自动化、L1辅助驾驶、L2部分自动驾驶、L3条件自动驾驶、L4高度自动驾驶到L5完全自动驾驶,级别依次提升。按照我国《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》标准,自动驾驶分为6个等级(0级至5级)。严格意义来看,只有达到L3级自动驾驶的能力或者功能,才算高阶智驾。目前,所有车企销售的智能驾驶系统,都是辅助驾驶。 全球关于智驾的定义、分级及对应功能比较专业,作为普通消费者,很难根据这些要求准确判断自身是否具备智驾能力。具体到国内市场,对于智驾的定义范畴,无论是在智能电动汽车还是自动驾驶功能宣传中,也大多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区别。 之所以造成概念模糊,一部分原因在于车企对营销话术的无限夸大。出于抢占智驾话语权和用户心智,部分车企不惜夸大宣传效果,给消费者造成误导。这种系统性的宣传失真,使部分消费者过度信任系统,甚至出现了在高速上睡觉拍视频的情况。在激烈竞争中,不少车企的宣传经常强调“自驾”“0接管”“全民智驾”等概念,造成混淆。此次事故,再次掀起对于此类车企应该承担责任的质疑。 3月20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呼吁企业谨慎宣传,要踏踏实实做好保障智能驾驶汽车安全性的系统工作,少造概念,避免误导消费者,同时要承担起向消费者普及智驾操作原则的责任。 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也曾在媒体上强调,“全民智能驾驶”不是“自动驾驶”,目前的NOA还是L2级到L2+级的智能辅助驾驶或称为部分自动驾驶,按照法规要求,方向盘绝不能脱手。 但现实中,仍有不少车企将智驾宣传上往“自动驾驶”靠拢,甚至有的车企一把手还在发布会上说出类似“一边开车一边打瞌睡,就靠智驾撑着”“在车上睡一路”等模棱两可、带有误导性质的话语。让人觉得智驾能力很强,驾驶人可以完全交由智驾系统开车。 这无疑让许多没有真正懂技术、了解智驾本质的消费者,以为当前的高阶智慧驾驶是真正的自动驾驶,无视路况、不分昼夜地使用智慧驾驶。 数据显示,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%,这使智驾市场的安全问题愈发凸显。一方面,汽车行业无序竞争、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、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应及时“刹车”。这不仅会在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,长期下去也将影响技术创新、产品的质量安全,削弱产业的竞争力。 另一方面,对消费者来说,也需明白,智驾技术应用初衷是为了减轻驾驶员负担,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度,不能将其视为“替代司机”。 除此之外,智能辅助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也较为复杂。国内智驾系统仍归属于L2级辅助驾驶之列,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路况和随时接管车辆。但NOA服务于车主减轻驾驶负担的同时,容易使车主放松警惕,一旦发生事故,责任认定多倾向于驾驶员人为因素。 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迫在眉睫。今年两会期间,有代表提议,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工作,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责任中的划分原则,制定具体的事故责任认定边界与统一标准,以避免责任认定的模糊与争议。 拥抱汽车智能化的初衷是给人们带来更多幸福感,绝不是以牺牲驾驶安全为代价。汽车的本质是载着人们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,是人们移动出行的“家”。毋庸置疑,驾驶安全是智能驾驶永不可逾越的红色警戒线,是不能踩踏、不能跨越、不能碰触的底线。只有敬畏安全红线,守住安全红线,强化安全红线意识,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汽车强国之梦助力。 此次事故后,我们呼吁工信部、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等部门要加强对智能驾驶领域的监管,完善相关法规政策,规范市场秩序。并针对智驾使用边界模糊、科技教育文化缺失以及营销概念混乱等问题,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,引导行业健康、有序发展。 汽车智能化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,对提升人民群众出行体验、给人民带来更多幸福感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但在追求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,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配资炒股平台皆,严守驾驶安全红线。只有所有车企、驾驶者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,强化安全意识,规范市场行为,完善法律法规,才能让我国汽车强国之梦每一步都走得更稳更坚定。 |